您的位置 : 首頁 > 新聞 > 國際新聞

      10副傳世名畫帶你了解歐洲繪畫藝術

      來源: vogue時尚網    時間: 2017-11-24    打印本文    字體大小:     閱讀量: 5587

      閱讀量: 5587

            歐洲的繪畫藝術史就是一部藝術運動史,繁星閃耀,涌現了相當數量風格迥異的繪畫流派。除了印象派、現實派、野獸派這些知曉度高的畫派,還有哪些畫派在歐洲的繪畫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用這10副經典傳世名畫帶你了解歐洲繪畫藝術。

            印象派

            《日出·印象》

            (油畫、1872年作、巴黎馬爾莫坦美術館藏)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創作出印象派的巔峰之作。

            代表作品:《日出·印象》 《盧昂大教堂》 《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

            法國勒阿弗爾港口一個多霧早晨,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種色塊暈染成微紅,水的波浪由厚薄、長短不一的筆觸繪就,三只搖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點中顯得朦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遠處的工廠煙囪、大船上的吊車等若隱若現。莫奈用近乎速寫的方式將自己從一個窗口里看到的景象真實的呈現出來。這幅作品可稱作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作,甚至“印象派”這個名稱就來源于此。

            莫奈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戶外寫生完成。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在莫奈眼中,色即是光,空氣也具有動感,空間則靠光線和空氣的相互作用來構成。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同時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也是最長壽的。

            后印象派

            《星月夜》

            (油畫、1889年作、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國,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畫家,喜歡為自己畫像。

            代表作品: 《向日葵》 《星夜》 《自畫像》

            高大的白揚樹戰栗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掩映下棲息,夜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在旋轉著、爆發著,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星月夜》是梵高在圣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這時他的神經已第二次崩潰。在與高更的爭吵過后,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送給了妓女,因此被送到了這座療養院,八年間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對于他的“瘋”,我們更愿意理解為是一個藝術家在創作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達到的一種癡狂狀態。

            梵高善于使用強烈對比的色調,扭曲變化的造型和線條來表現自己眼中的世界,《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似現實但又仿佛不存在。之所以被歸為印象派,因為梵高首先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只不過他看到的是幻象,很多直接的靈感源泉就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其實最大的幻象就是他本身。

            后印象派

            《兩位塔希提婦女》

            (布面油畫、1899年作、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

            作為法國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另兩位是塞尚和梵高),

            高更向往仍處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們的風習和藝術,被稱為原始人產最高典型。

            代表作品:《裸體習作》 《布列塔尼的豬倌》 《雅各與天使搏斗》 《黃色的基督》

            比畫作更出名的是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畫家的人生軌跡。1891年3月,為追求心中理想的藝術王國,43歲的高更拋家棄子,遠離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島(Tahiti夏威夷與新西蘭之間的法屬小島),與島上土著人生活共處,并與土著人之女同居。在這陽光灼熱、自然芬芳的島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繪當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話與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強烈表現自我的個性,拼命作畫,直到1903年因麻風病去世,最著名的《兩位塔希提婦女》也是在定居島上之后所做。????

            畫作采取了大面積平涂色塊,在從黃色到各種深淺不同的綠色的色彩結構中,呈現出兩位婦女的輪廓,人物頭部和手臂以微妙的明暗變化來表現,她們像淺浮雕一樣出現在背景上。畫面上強烈的陽光使土著居民曬成棕赭的膚色、鮮紅的果物、蘋果綠的腰裙以及背景的深黑都構成鮮明的對比。高更在創作中把這一切都稚拙化了,他的這種色彩技法,對后來的野獸主義畫派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

            后印象派

            《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

            塞尚的偉大,在于他古典的約制,在于他不表現個人。

            代表作品:《靜物蘋果籃子》 《玩紙牌者》

            1859年,塞尚父親在埃克斯附近購下維拉爾侯爵在十七世紀建造的熱德布芳花園,帶著妻兒在那里避暑,塞尚卻在別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間畫室,當時他就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親如何反對,他也要作畫家。彼時他還是個法學院的大學生,是畫家中少有的家境富裕并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父親也為他保留了作為銀行經理繼承人的職位,但他癡迷繪畫,整個藝術生涯一直與父親做著抗爭。

            《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為他夫人畫的肖像,奧爾唐絲·富蓋年輕時是一名模特兒,1874到1877期間,塞尚在沃日哈爾街120號那間租來的畫室里,渡過了一個安寧和多產的時期,創作了多幅夫人肖像。實際上塞尚在1877年放棄了印象主義,前后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期大多以寫實的手法,真實的情景作為繪畫的題材,晚年則留下了多幅溫和,光明并富含古典注意莊嚴氣息的風景及景物畫。

            野獸派

            《舞蹈》

            (布面油畫、1910年、俄羅斯圣彼得堡歷史遺產博物館藏)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

            作為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對于繪畫他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代表作品:《紅色中的和諧》 《戴帽子的婦人》 《生活的歡樂》

            1905年巴黎的一個秋季沙龍展覽,以馬蒂斯為首的一批前衛藝術家展于同一層廳的作品,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將這些畫稱作“一罐顏料摜在公眾的面前”。雜志記者路易·沃塞偶然發現馬爾凱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小型銅像,不由得驚叫起來:“多那太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多那太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雕塑家)。不久,這一俏皮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志登出,而“野獸主義”的名稱也很快被廣泛地認同。翌年當“籠子”里的“野獸”傾巢而出,舉行一個接一個驚人的展覽時,野獸主義則已是影響巨增,勢頭高漲了。這一初含諷刺意味的名稱,后來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貶義。

            《舞蹈》是野獸派核心人物馬蒂斯的代表作,一如既往的充滿張力。人們想方設法追究《舞蹈》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希臘瓶畫或農民的舞蹈。地面是濃烈的綠色,天空是同樣濃烈的藍色,人物則呈磚紅色。天空和地面的色塊把人物封閉在前景之中,但是,她們仍然在充滿空氣感的空間中悠然起舞,似脫韁野馬般肆意自由。

            現實派

            《拾穗者》

            (布面油畫、1857年、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9世紀寫實主義杰出的代表畫家,偉大的田園畫家。

            代表作品:《播種者》 《牧羊少女》 《拾穗者》

            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于畫家德拉羅什,畫室里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里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在巴黎時貧困潦倒,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直到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是“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么也不會畫的米勒”,于是痛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拾穗者》便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秋季收獲后,人們從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尋找零散、剩余的糧食。然而,最樸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嚴感和對生命的敬畏。

            巡回展覽畫派

            《伏爾加河的纖夫》

            (油畫、1873年、俄羅斯博物館藏)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Ilya Yafimovich Repin 1844~1930)

            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表現了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代表作品:《宣傳者被捕》 《意外歸來》 《托爾斯泰》

            27歲的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生列賓,一天在涅瓦河上寫生,突然發現河的那頭有一隊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邊蠕動,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著滿載貨物大船的纖夫。他又把目光轉向涅瓦河大橋上往來人群中紅男綠女和熱烈豪華的場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激發了創作纖夫生活的靈感。他利用暑假與風景畫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爾加河考察民情和寫生,畫了很多纖夫真實的形象和素材,用3年的時間創作完成這幅世界名作。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于艱苦生活的無奈。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勞動人民處在沙皇的黑暗統治和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之下,過著非常貧窮痛苦的生活,無比寫實的創作風格更加渲染了悲劇色彩。

            立體主義

            《亞威農少女》

            (布面油畫、1907年)

            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

            代表作品: 《亞威農少女》 《卡思維勒像》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爾尼卡》

            這真是一副讓人過目不忘的作品,畫面描繪的是一家妓院的妓女形象。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在性病中死去,畫家本意是要通過這幅畫把放縱性欲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畫作,警告人們性病的危險,以警示那些放縱性欲的人們。畫面上的五個妓女都裸露著病態的身體,搔首弄姿,擺出招搖和引誘的姿態。然而她們的身軀卻明顯被病魔纏繞著,呈現出恐懼的憔悴臉色,其中一個的臉上籠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另一個女人的臉簡直被描繪成了病毒的樣子。這些丑陋、病態、變形的女人形象,確實給人一種獰厲可怕的藝術表現力。

            比這些具體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現手法,立體主義的做法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并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也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即使最初被認為是瘋子,但畢加索的狂想曲最終進入主流,獨樹一派。

            浪漫主義

            《自由引導人民》

            (布面油畫、1830年、巴黎盧浮宮藏)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變成藝術形象,

            其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以及在描繪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代表作品:《西奧島的屠殺》《自由引導人民》《但丁之舟》

            初識這幅畫時并不知道它是浪漫主義代表作,也不覺浪漫在何處,但如果把畫作創作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就很容易理解,在1830年代的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在年輕人眼中,革命和自由就是最浪漫的事。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里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征。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1831年5月1日,畫作在巴黎展出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還為此畫寫了贊美詩。在這以后,這幅畫的經歷也頗為坎坷。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后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表現主義

            《吶喊》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奧斯陸蒙克博物館藏;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奧斯陸國家畫廊藏;

            蛋彩和油彩繪于木板上、1910年、蒙克博物館藏和1895年、彼得·奧爾森收藏的版本。)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

            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主要作品:《吶喊》 《病中的孩子》 《生命之舞》

            “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我感到渾身不舒服。”蒙克敘述他畫這幅代表作《吶喊》時的靈感來源。“我停下來眺望峽灣,落日將云彩染成血一般鮮紅。就在那時,我想我聽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于是,我畫了這幅畫——將云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在畫面最前面是骷髏又像是幽靈的人,就是畫家蒙克自己。與其說他邊扭動著身體邊呼喊,不如說是他自己被“貫穿大自然的吶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聲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這聲“吶喊”震撼了全世界,變成狂亂的彩色曲線,向他的周圍滾滾而來……

            蒙克自小就失去母親和姐姐,在他的靈魂深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對于生命和性愛有著強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絕望。他始終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保持懷疑的態度。在《吶喊》的畫面上方,絳紅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畫家潦草的筆跡”只有瘋人才畫得出“幾個小字。那便是蒙克的呼喊,他始終認為自己過于敏感的神經是遺傳所致,對他來說,是血緣詛咒導致自己變瘋。


      來源:vogue時尚網


      歡迎關注中國美術家書法家藝術網!




      分享到:

      上海藝術家百度統計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丰满白嫩人妻中出无码|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av|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中文午夜乱理片无码|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嫩草影院无码av|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无码国产| 播放亚洲男人永久无码天堂|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日韩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中文在线√天堂| 久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e热在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99|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av|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麻豆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