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由工廠調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簡稱市宮)宣傳科美術組,不久市宮籌備“上海今昔”展覽,從工廠借調了張培礎、董連寶、王劼音、奚阿興、孫愚,方瑤民,汪鐵、許明耀等一批工人畫家集中到市宮搞創作,他們就在頂層七摟宣傳科辦公室創作插畫,我們一起在辦公室圓廳開會商討創作構思,閑時一起打乒乓,一起在辦公室陽臺乘涼聊天,那幾個月大家朝夕相處真是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培礎老師從海軍復員成為上海航道局工人,他作為組長的航道局美術創作組是上海工人創作的一個品牌,1973年他的中國畫“閃光”已成為一代人記憶中不熄的光,是當時工人畫家的一個標志。
1975年市宮美術創作組合影,前排起五董連寶、六武國強、七宣傳科長張永平、八方向明、九張培礎,十一胡亞男,中排左起七陸志文、十四杜家勒,后排左起三王也良、四奚阿興、六王劼音十四戴明德,(篇幅有限其它畫家不一、一列舉)
張老師是我們市宮邀請的第一位國畫任課老師,在那個年代有較長一段時間任課老師都沒有報酬,但他從不計較。甚至1978年在他調到戲劇學院舞美系后,仍堅持每個星期來市宮輔導,1980年為配合上海畫展,我們針對性的舉辦國畫、油畫創作學習班,分別請他和魏景山老師任指導老師,
1980年油畫、國畫創作學習班前排左起3武國強4魏景山5張培礎6傅關根8章德明
1984年我又抽調季平、魏志善、汪幼軍等脫產在市宮美術教室創作,張老師也前來點評,后來這些作品都入選當年全國職工畫展。九十年代初我由市宮調入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從2000年至2018年我主持上海美協創作研修班和創作沙龍,十多年間多次邀請張老師前來作示范,講座和學員作品點評,盡管張老師已是上大美院負責教學的副院長,事務繁忙,但他都一口答應,有一次他還帶來幾十幅人物寫生原作,逐一分折講解!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張老師美協創作研修班,創作沙龍示范,點評
幾十年來幾乎每堂課他都會和大家一起寫生模特,有時還會當場揮毫示范。我至今還保存著他幾幅示范寫生作品,他筆下新疆少女阿娜多姿、尤其是那雙會說活的明眸,真是點睛之筆!這源于過硬的速寫和扎實的筆墨造型功力!他在我的“同行?回顧”文集撰文中回顧了當時的情景:“我家住在西藏南路淮海路口,離市工人文化宮只一站路,很方便,每周好像有一兩次的活動,時間有晚上,也有周末,剛開始學員不交學費,輔導是義務,到后期開始好像才有輔導費,但不過三、四元一次。大家都很用功,其實我本身也喜歡和大家一起畫,既算示范,也對自已是一個學習練習的過程,因之前我也沒有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回想起來也真是得益匪淺。
回憶那個年代,沒有美術院校、沒有美協、畫院,工人文化宮的美術創作及輔導擔負著上海美術創作的半壁江山,對培養美術人才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當年的不少小青工、學徒在隨后的歲月中繼續奮斗,成為上海美術界的中堅力量,如丁筱芳、季平、魏忠善、張渭人、魏志善、王國安、王恬等等。而孫小平、王文杰、陸志文等學員己成為我美院的同事。如今大多已年近或年過花甲,依然筆不離手,在藝術的天地里翱翔。武國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無愧是一位這方面的專家。
幾十載春秋一晃而過,時過景遷,但國強兄無論是之后在美協工作期間,還是退休至今,他負責的美協創作組依然人氣爆棚,一屆一屆的連接,至今堅持了十七年,在基礎美術創作人才的培養上功勛卓著,作為幾十年相交旳摯友,我謹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這既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更是上海近代美術史中不可或缺輝煌的一頁”。數十年來除了美術學習班外,張老師還是各類美術活動和展覽的嘉賓,19 8 4年上海職工美協成立,我作為負責日常工作秘書長。張老師是副會長之一。
1988年張老師應約撰文在我責編的“職工美術”發表
緣份巧合,數十年前張老師西藏路(淮海路)舊居離我西藏路老西門舊居自行車十分鐘不到距離。2000年我和張老師又先后入住長寧區西郊附近,二家距離在打的起步費之間,2007年我退休不久,有一次星期三我去拜訪張老師,他正在住所樓下的“水墨緣”工作室,王劼音、凌啟寧,阿興、羅步臻、陳谷長,丁榮魁老師等都在,張老師說這些都是熟悉的朋友,希望我經常去坐坐。后耒我一直不好意思打擾他們!但張老師還是經常邀我參加水墨緣各個專題展覽開幕式,有一段時間還寄我水墨緣期刊。2013年我和夫人到張老師寓所請他在當年在市宮國畫學習班示范作品題詞蓋章,他欣然答應,還歉虛地指出當時畫面的不足。過了一段日子,他為我冊頁畫了一幅新作。
2015年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在秦皇島路上海美協東畫廊,為我舉辦“水跡木痕水彩版畫作品展”,張老師在開幕式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為我鼓勵打氣
2018年張老師冒著暴雨到上海圖書館參加我的“銘刻斑斕版畫作品展”開幕式。可見對他對老朋友的真誠
今年4月他在微信中邀我參加他的第二次個人畫展“大道尋真—張培礎作品展”,開幕當天我和夫人趕到中國畫院展廳,但卻
- 上一條:守望真實——懷念張培礎老師